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又上线了,弹幕终于养肥啦。
由于这次是高清修复版,画面细节更清楚,于是有人发现了当年的神奇穿帮,也有人来到了大型吃播现场。
对饱弟来说,哪怕吃戏占比稀少如《三国演义》,也是可以吃播的!
毕竟,你可以今天看孙策和周瑜啃鸡腿:
明天看杨修作死偷吃糖:
后天看张飞在瓦口关炖大肘子……
然而,剧中有一位,吃戏不多,却是三国隐藏最深的美食大V:
▲是他是他就是他!
大概丞相自己也算不出,他在后世的心中,是诸葛·面食之王·川菜宗师·西北食神·蜀汉第一吃货·亮。
更想不到的是,在三国美食传说的宇宙里,他未必是最骚的那个男人。
根据民间美食传说收藏家,水盆羊肉、火晶柿子野生代言人马伯庸考证:
诸葛亮南征、朱元璋要饭、乾隆爷下江南、慈禧太后西逃,组成了中国民间美食传说四大天王。
像乾隆89岁的一生,据说都在微服下江南,饿得前胸贴后背的迷途中度过。
然而,每到他即将饿驾崩的历史时刻,山野之间,总有一道小吃拯救他的低血糖,让乾隆吃后赞不绝口,问店主“此物何名”。
这样的记载,在各种小吃外包装、小店宣传画中出现了成千上万次。
虽然在江南迷路能走到黑龙江,这种操作太过超常,但他对中国小吃宣传的巨大贡献,依然如同他的牛皮癣印章一样,令人没齿难忘。
▲马伯庸总结的《乾隆迷路地图》,可以说是充*发配式觅食了
同样,传说中诸葛亮的一生的工作,也大概有三件事:
匡扶汉室、呼风唤雨、解决*粮。
传说,刘备没了*粮,诸葛亮把一勺面糊往烧热的铜锣上一浇,便有了煎饼;
传说,关羽没了*粮,诸葛亮让他把干面和成硬块,用大锅一烤,便有了锅盔;
传说,大家屯兵岐山闲的没事干,诸葛亮就带领将士们提前一千年搞到了玉米,大家一起做玉米面搅团;
传说,刘备要娶孙尚香,却没礼品,诸葛亮便烤了一大堆喜饼,还派人去江东满街发!
▲传说,丞相还发明(发现)了诸葛烤鱼、简阳羊肉汤、卧龙锅巴、卧龙鮓、猕猴桃酒、诸葛菜、诸葛亮蛋烘糕、诸葛魔芋宴、清镇*粑、常德擂茶、四川泡菜、韭菜芸香、攀西锣鼓菜、古镇凉糕、金刚酥、豌豆糯米饭、香脆椒、三国臊子、南高原全羊汤……
虽然听起来有点碎催,但作为一个山东靓仔,诸葛亮始终不渝,把DNA里对面食的热爱,沿着人生轨迹,撒得遍地都是。
当然,最著名,可能也是影响最大的一次,是馒头的发明。
传说他七擒孟获,班师泸水,却被风浪所阻,孟获建议,斩四十九颗人头喂饱水*即可。
丞相想了想,杀活人给死*送外卖,比借东风还不科学,于是和面包牛羊肉馅,包了四十九个大馒头,代替人头,投江致祭。
山东饱弟一直认为,这传说可能是真的。
尊师重道的山东人,一定继承了先贤的风范,要不然山东大馒头怎么都跟人头一般大。
当然,根据一种合理猜想,诸葛亮的山东人身份,还造就过一次奇迹:
▲对,就是这次
诸葛亮老家琅琊阳都,在今天的山东临沂市沂南县。
被骂死的王司徒王朗,祖籍东海郡郯县,就是今天山东临沂市郯城县西北。
那是一个普通话还不太普及的年代。
试想一下,孔明在阵前用山东话开麦,对面的魏*将领谁都听不懂,唯有他的老乡王司徒,一个字没落下,听得句句切齿,字字扎心……
你说他不死谁死啊!
不仅诸葛亮,没有一个三国名人,能逃过中国小吃传说的捕猎。
比如张飞,《三国演义》里看上去最爱吃的人,由于屠宰业背景,成为餐饮业巨头。
传说桃园结义那天,三爷杀了家里几头猪,把猪肉切成大块,用蒲草扎好,加酱油香料一炖,软烂酥香,因为是拜把子之后做的,所以就叫——把!子!肉!
据说那顿饭,他们还发明了酸辣粉,意思是三兄弟一辈子酸甜苦辣都不怕。
后来,张飞还由于性急,嫌伙夫做饭慢,跑去厨房暴打面团,摔完了面往锅里一扔,同时诞生了河南方城烩面和安徽牛肉板面……
这是一个扛起了中国快餐连锁半壁江山的翼德啊。
同样,他两位哥哥的发明也画风清奇:
不知为什么,关公发明的食物,总是跟他撞色。
因为面如重枣,所以发明了枣糕,也可能因为脸膛发红,一生气就发紫,所以就有了关公李。
而听说他发明了禹州焖子、运城羊肉泡馍之后,饱弟满脑子都是他老人家挥舞大刀切焖子切馍的英姿。
不过,比起大哥刘备,二君侯的画风还是正常多了。
毕竟皇叔的发明,是火!锅!粉!
▲皇叔:我一个东汉手工业者你让我去哪儿找特辣小尖椒!
不过,比起蜀汉这边的小吃连锁,另一位高产美食up主,就土豪多了。
他,就是曹操。
在民间传说中,曹老板的吃喝画风,基本是这样的:
官渡之战,*粮不够,于是带领将士挖光了官渡泥鳅,大家一起炖;
出兵伐吴,病在了合肥逍遥津,吃了一只先炸后焖的曹操鸡,立马满血复活;
在赤壁被人家烤糊了,跑回老家,还不忘抱着亳州牛肉馍啃呀啃。
总之在连年征战中,走到哪儿都要吃肉,堪比网红打卡,犹如*子进村。
然而,传说与历史的反差,到曹操这里,发生了奇怪的转折:
真正的曹操,是个比传说中还认真的吃货!
翻开《曹操集》,时不时就能发现一些阿瞒吃喝指南。
他曾把老家县令郭芝的“九酝酒”制作方法呈给献帝:
配方还写得特别贴心:“九斛米酿酒不好喝的话,可以多加一斛哦~”
真的有为人家认真考虑了。
后来做了兖州牧,发现当地的梨和枣好吃,先给皇帝寄去两箱:
更惊奇的是,曹操还给对面的大吃货诸葛亮送过吃的!
他用来讨好诸葛亮的“鸡舌香”,其实就是丁香,等于汉代的口香糖——
汉代的制度,也许是担心大臣上朝前吃韭菜饺子就大蒜,气味容易弑君,所以规定,必须得含着这玩意儿,才能跟皇帝聊天。
还一出手就是五斤,真是个讲究又大方的boy了。
平时征战下的*令,也不时流露出一脸呆萌:
▲“没事别老喝山泉水,那玩意儿闹肚子(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能吃的果树都不许砍!剥壳的削皮的嗑着吃的啃着吃的都不许砍!不然我就砍你!(╯▔皿▔)╯”
这还不算,曹操还是认真写过美食文的男人。
《曹操集》里收录了他的《四时食制》,是后汉三国时期中国饮食的重要史料。
乍一听,它像是一篇土特产带货指南,然而仔细一看,就是一篇大汉吃鱼地图:
天天就惦记着四川的鱼、扬州的鱼、南昌的鱼、太湖的鱼、滇池的鱼,还详细记载了口感和吃法……
鉴定完毕,曹老板属猫。
直到人生最后时刻的《遗令》,他的第一句话还是:
“半夜里不太舒服,天亮后喝了点粥,才出了汗……”
然后才慢悠悠交代后事。灵*吃货本货了。
虽然曹老板带着无尽的馋下线了,但他的吃货属性,完全遗传给了儿子们。
《三国志》记载,曹丕继位后,曾赐给大臣一口分成五格的火锅。
因此,曹丕老被奉为鸳鸯锅的始祖。
▲其实,这种分格鼎西汉就有了,不是曹丕的发明
曹植也是个肯在吃上花钱的主儿,《补注杜诗》里注解:“陈思王制驼蹄羹,一瓯费千金”。
甚至在另一个时空,他还发明了土豆粉。
三国人物的美食传说,当然多数是商家牵强附会的宣传手段。
不过,比起朱元璋、乾隆、慈禧的故事,人们热爱的“三国吃”,还不一样。
前者,更像人们对皇家富贵的猎奇狂想,也有一点“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嘲弄。
但后者,也许真是刻在骨子里的热爱。
▲年央视春晚,评书演员袁阔成为观众说《三国》
要看一个故事有多受欢迎,可以看有多少由它改编的戏。
据网站“京剧剧目考略”统计,以《三国演义》为题材的京剧剧目,居所有题材之冠。
中国第一部连环画,是全本描绘的三国故事,第一部电影里,也有老*忠的银髯刀光。
过去的地主家傻儿子,啥书都不知道,还知道个《三国演义》。
从前的中国,哪怕一个人从未有过识字读书的机会,无论男女老幼,都不可能没听过三国的故事。
在书场里、戏台下,那些英雄奇士,成了无数中国人唯一知道的古人——自然,也包括店主与食客们。
也许,一个个不靠谱传说,就是这样炮制出来的:因为真的是顶流呀!
不过,传说归传说,我们也好奇:
如果他们并没发明这些好吃的,那他们吃什么呀?
假如你穿越回三国,还能活命,并且有钱,那饱弟只能说——
在吃上,三国亏待不了你。
虽然远没有今天这么好,但也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首先,食材和品种,肯定比秦汉时丰富得多。
想吃主食,市面上有白饼、带芝麻的胡饼、掺了奶的甜味髓饼,以及可能是孔明出品的馒头、包子和煎饼。
▲《风味人间》认为,新疆烤馕更多保留了胡饼的形制
此时,饺子也已经发明出来,想来点带汤水的,也有面片和馄饨,以及面条。
不过,那年代大家都叫“饼”,馒头可以叫蒸饼,汤面叫汤饼。
那时的主粮,基本以黍、粟、豆和少量的麦为主。水稻也有,但并没达到后世的大范围种植,能不能吃上一碗白米饭,得看运气。
▲《赤壁》里,逃难的刘备等人有大米饭吃,过得还不错
肉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
猪牛羊鸡鸭鱼,包括还没被现代卫生科学拯救的野味和狗子,刺身、腊肉、烤肉,都没问题。
人们会用羊肚包起切细的羔羊肉,加葱、姜、花椒等材料烤制,今天,人们会把它当成新疆的肚包肉。
而后来的大农学家贾思勰,认为这种胡炮肉“香美异常,非煮炙之例”,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当你听到“胡羹”,那一定是羊排、羊肉加大葱香菜炖成的羊汤。
跳丸炙,则是猪肉、羊肉加葱姜混合的肉丸子汤——看名字就知道,这道菜好吃的标准,是丸子能跳起来。
所以,电视剧里孙策跟周瑜对坐啃鸡腿,张飞在瓦口关下炖大肘子,真的不是胡扯。
至于蔬菜,除了东吴陆机热爱的“千里莼羹,未下盐豉”,好吃的更多。
葱、姜、蒜、茄子、藕、芋头(当时也叫蹲鸱)、魔芋、茱萸、笋、葵、栗子、天椒都已出现,其中魔芋、芋头和蒟酱风行巴蜀。
这么看来,刘备入川之后,大家都没亏着肚子,还吃上了后世传说的健康食品。
确实,当时川菜虽然还没形成,但姜、茱萸和花椒,已成了蜀人热爱的辣味来源。
那时的曹操,不仅天天馋巴蜀的地、巴蜀的鱼,还特别爱用巴蜀的姜来蒸鱼!
蜀人还爱吃甜,他们加蜂蜜为菜肴提鲜,与花椒并重,形成了一种“甜麻”风格。
四舍五入,这不就是宫保鸡丁荔枝味的始祖嘛!
▲从姜蜜到“宫保”,川人对甜麻的爱好是悠久的
说起来,三国时期大家也吃上荔枝了。
桃、李、枣、杏、橙子、柑橘、柿子、枇杷、樱梅、梨、甘蔗,这些水果也都有了,当然限于种种条件,不是全国都能吃到——不然也不会有陆绩怀橘的典故。
▲甘露寺孙权搞*,被妈妈发现,怂巴巴吃橘子
除了美食,还有美酒。
当时的酿酒技术大幅提升,不仅曹操可以换着花样喝,蜀地也开始以美酒闻名,为张飞耍酒疯制造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然后主演们就去拍白酒广告了
奶制品也纷至沓来,比如曹操的“一合酥”——
其实不是电视剧里的酥糖,在《世说新语》的记载里,它其实是一碗酪,饱弟猜,很可能跟今天的北京奶酪沾点亲戚。
▲很可能长这样,跟杏仁豆腐似的
到了年节,各路美食KOL代言的时令美味,也一样不要错过:
元旦要吃五辛盘,也就是五种辛辣味的凉菜,现在还有。也许在嗜辣的荆楚,这是刘备当年的最爱;
魏晋时的寒食节,北方会吃“饧大麦粥”:不是真的粥,而是把大麦熬成麦浆,煮熟拌杏仁,冷凝成块,吃前浇一勺糖稀。
看起来不错,但寒食节的规矩,这类冷食要吃一个月——大概曹操怕大家吃出毛病来,于是下令改为三天,这样自己也能放心吃吃吃了。
夏至吃角黍,有的地方,开始叫它粽子——生活在包邮区的孙权,大概不会拒绝这种点心。
▲话说回来,东吴文武会不会分成甜咸两*又吵一架呀……
到了吃蓬饵(一种加蓬草的米粉糕)的重阳节,诸葛亮一定不会错过一年一次的菊花酒。只是,少年时笑傲风月,抱膝危坐的快意,永远不再属于他了。
在那个英雄辈出、觥筹交错的年代,人们凭借双手,留下了案几上前所未有的风华。
不过,无论饱食终日的公卿,还是胼手胝足的百姓,饭后闲坐时,他们出神期盼的,也许都一样:
那是一枕难得的安眠里,一个梦也梦不到的太平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