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饮食文化,从古至今不断演进,也越来越精致化,不过有几项食物却始终走简单路线,深入你我的生活之中,而“馒头”无疑就是其中的代表。相传最早发明这种食物的人,正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诸葛亮在历史剧中的形象。(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关于“馒头”的由来,其中一项就与诸葛亮有关,为什么会发明馒头呢?这要追溯到“七擒孟获”的故事。据《事物纪原》载:
“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祭之,神则助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头以祠,神亦助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
身为主帅的诸葛亮,为求南方安定,亲自深入南中,与大敌孟获展开了长时间的争斗,对于资源相对薄弱的蜀*来说,自然不是一场好打的仗,除了战术要尽可能有效率之外,士兵的补给也是相当重要。
▲馒头这项你我都不陌生的食物,相传就是诸葛亮在三国时期发明的。(示意图/数据照)
在这场战斗中,最为知名的一招,就是“火攻藤甲兵”,最后也收到了成效,多次征战,终于让孟获招降。孟获为表忠诚立刻献计说“此处由于长年征战,死去的人怨念集结,经常出来作怪,按照习俗,只要献上七七四十九个人头,就能平息冤*。”
深思后,诸葛亮就想到,用“面团”捏成类似小人的形状,在河边进行超渡仪式,希望能平息战火下的亡*念。后来,这种面团小人祭祀的方式便流传开来,曾被称之为“蛮头”。这类简单的面团食物,经过不断改变,渐渐成为众人所熟悉的馒头,流传至今。
明人郎瑛在《七类修稿》中也记有:
“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馒头。”
自诸葛亮以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后,馒头就以食品的身份出现,作为祭享的陈设之用。不过,那时候的馒头都是肉馅的,而且个儿很大。很长一段时间馒头与馒首称谓通用。
当然,馒头究竟是不是诸葛亮发明或是间接发明的,其实也是众说纷纭,只能说这是其中一种说法罢了。
除了馒头之外,诸葛亮还有多项发明,比如木牛流马便是其中一个。
木牛流马分为木牛及流马,为运输工具。根据历史记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年-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逾4百斤〉,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二十里”,为蜀国10万大*提供*粮。另外还有机关防止敌人夺取后使用。然而其确实的设计、使用方式不明,至今后世对其亦有不同的解释。
孔明灯也是诸葛亮的发明,相传孔明灯源自四川平乐古镇,三国时期,此镇乃为*事重地,诸葛亮当时被司马懿困于平阳,诸葛亮算准风向,制成纸灯笼系上求救信息放上天空,最终得以脱险。
蜀汉地区的百姓对诸葛亮极为追思,《三国志》称为“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即使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
可以看出,诸葛亮十分受百姓爱戴,直到唐朝时(诸葛亮之后五百余年),蜀地尚有民众自发祭祀诸葛亮的习惯。
参考资料:《三国志》《七类修稿》《事物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