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发展趋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五个融合培养高素质计算机人才,全面推 [复制链接]

1#

编者按

近年来,学校围绕“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五个融合”为特征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德育与智育、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系统梳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升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和竞争性,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育人,为国育才。我们特开设此专栏,旨在更好地展现学校各单位近年来推动“五个融合”的特色举措,以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计算机学院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和计算与数据分析处理人才,全面推动“五个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生获年第三届红帽杯网络安全攻防大赛总决赛高校组冠*(来源:计算机学院)

德育与智育融合

在推进课程思*方面,学院以课程为载体,寓德育于课程,强化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治教育资源,将思想价值融入知识体系,着力打造课程思*示范课,培养课程思*优秀教师。积极组织申报及培育课程思*建设项目。

结合专业加强教师思*教育。学院注重教师队伍思想引领,通过组织专题研讨、教职工大会宣讲,引导推进课程思*建设;定期开展红色教育培训班,提升教师的思想*治素养;定期组织“纪律教育月”和“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学术诚信教育、纪律警示教育;引导和鼓励教师*员加入思*工作队伍,聘任12名青年教师*员担任辅导员。

开展特色活动。推动组织生活与学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相结合:每月规范开展主题*日,结合时事要点及专业特色开展主题学习;充分利用主题*日活动融合理论和实践学习要求,继续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月系列、读懂中国系列*日活动。

学科与专业融合

专业办学强化学科支撑。学院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紧扣国家发展需求,以学科发展为基础,发挥计算机学科支撑优势,积极推动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加快现有专业改造升级,形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本科专业体系。年新增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年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产业要求、学科前沿和自身特点,在计算机类专业中设立“冯·诺依曼”实验班,致力于为国家“卡脖子”技术领域问题的解决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

依托学科优化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设计。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学科调整和学科大发展的契机,整合优化专业培养方案,优化各类课程比重结构、学年分布,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教学大纲,更好地体现计算机学科特点、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科优势,凸显专业特色,注重加强学生数理基础和计算机软硬基础,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依托一流学科打造一流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学院积极参与“双万计划”申报,做强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专业。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分别入选首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年,软件工程专业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网络空间安全、信息与计算科学、保密管理专业申报国家级及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建设一流本科课程。

发挥学科优势,优化拔尖人才培养。年加入拔尖计划1.0后,学院不断探索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加强专业基础,突出学科交叉,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实行小班化精英教学,配备一流师资,创造一流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全程导师制及个性化培育,培育了一批高质量的拔尖人才。积极参与拔尖计划2.0申报工作。

统筹教研室建设和学科建设。学院以系所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科建设、教学及科研发展需求,设立人工智能、计算机理论、网络空间安全、计算机系统、数据科学、软件工程与应用等6个教研室。各教研室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开展排课及教学研讨活动,实施教学质量监控。

科研与教学融合

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学院大力推动教授上讲台,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本科人才培养,与知名企业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年起,学院实施本科生教育创新实践工作计划,建立融合学业导师、科研导师、职业导师、研究生导师及班主任为一体的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在不同阶段给予适合的指导。着力提升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效能,通过“引进来”,年均邀请数十名专家开设“博学论坛”或担任职业导师;通过“走出去”,组织学生企业参访及境外游学,为人才培养拓展渠道及资源。

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学院为学生开设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新兴方向的专业课程,将学术训练融进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支持和鼓励教师动态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过程,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

建立有效的科研训练机制。利用优势科研资源,学院开展多方位科研训练,鼓励引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科技活动及科研训练。落实科研实验室本科生人才培养任务,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依托教师科研项目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提高毕业论文与综合训练的质量。本科生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大学生超算竞赛等高水平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已成为我校品牌项目。

学生在ASC19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中获ePrize计算挑战奖、团队对抗赛冠*、总决赛一等奖,总分世界第三的好成绩(来源:计算机学院)

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建立本硕博有效衔接机制。学院注重本硕博培养的衔接性,统筹三阶段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上进行系统衔接,打通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体系,为高年级本科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提供必要条件,促进高层次人才成长。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若干门本硕博贯通课程,实现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有机联动的培养体系,并保证高层次人才培养阶段的生源质量。

注重学业辅导和价值引领的融合。凝聚师生力量组建学业辅导团队,以做到全员全过程覆盖。除了学业导师、班主任开展专业入门引导,学院还会组织“一对一”学业帮扶,小组答疑,《数学分析》《程序设计》等专业必修课程的线上慕课等进行精准助学,同时建立学习委员例会制度,打造班级学习互助活动等学业促进平台。


  

营造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浓厚氛围。学院每年都会组织保研、考研等升学经验系列分享会,编撰《卓越手册》(含留学、保研和考研篇),为有深造意向的学生提供参考,同时,建立升学深造学生台账,定期追踪并给予指导,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紧扣第一课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围绕第一课堂专业学习与学术研究,积极开展学业规划指导,充分运用院长书记“思*第一课”、班主任开班会等形式做好学业规划引导,组织优秀学长及教师开展学业辅导;围绕专业特点开展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志愿服务队开展计算机/超算知识科普,开展专业课程慕课建设及“三下乡”科技扶贫工作;依托学生科技类社团,举办软件创意创新大赛、程序设计竞赛等品牌科技竞赛,促进知识交流分享,营造科技实践氛围。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工作队伍联动配合。充分调动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一方面指导学生社团、指导学生竞赛队伍,提升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担任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加强对学生的学业和思想引领。


  

以第二课堂为牵引,推动五育融合贯通。通过“博学论坛”开展人文、科技、职业相关讲座,全面提升学生*治、专业和生涯规划素养。通过举办入*积极分子培训班、青马学堂,提升优秀学生的思想*治素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积极组织院系篮球赛、长跑月等体育赛事,增强学生的体质。通过打造学院志愿服务队伍,加强学生科技实践管理和服务;通过开展宿舍文化俱乐部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劳动,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

▲五个融合

培养电子信息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工程师人才

▲五个融合|思*引领,凝心聚力,培育哲学拔尖人才

▲五个融合|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经济管理人才

---iSYSU---

来源:计算机学院、教务部、中山大学新闻网

责任编辑:郑燕丽、邱衍鸿

初审:孙琛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

mail.sysu.edu.cn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