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南的中条山区地理环境很独特,在黄河边上的大山中却有大量的黄土面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代都以农耕为业,他们巧妙利用自然条件安居乐业,现在的山村生活既传统又现代,是许多老年人选择回归田园生活之地,当然也是记录晋南民俗的好地方。
近日,摄影师一行人走进了这里,沿山路一线采风,风陵渡一带的农村近些年发展的是花椒红枣和菊花,有许多可以入境的好题材,一路上好景是层出不穷,随意行进,边走边拍,不知不觉进入一片枣园,不太宽的山道轿车已经难以前行,正在犹豫不决之时,忽然听到了一阵犬吠,循声步行百米之后枣园后的2间房子进入了眼帘,一对老人满脸疑惑的看着我们,程老师立即招手问好,得到老人回应后,走进了他们的家。
大爷姓刘,已经80岁的老人,精神很好,一副眼睛改变了我们对当地老人印象,老人家得知我们是一群摄影人,立即面露笑容热情的把大家往房子里请,奶奶拉着女影友老师的手,一阵寒暄过后,一切的客气再善良热情的老人面前显得都是多余,随之,便是回家般的感觉。
“你们还没有吃饭吧,快坐下,刚刚做好的午饭,可不敢嫌弃你大妈脏,农村人没有啥好饭,刚出锅的热馒头,就上这小菜先来填饱肚子再说。”,大家刚踏进门,刘大爷便邀请吃饭,柴火饭菜的香味也窜进了鼻孔,眼前的小桌子上摆放着一盘四个菜,两个馒头,几块红薯,甚至还有一盆冒着热气的蒸红枣,看样子两位老人家的生活相当好,架不住老人家的热情,大家也就不客气的品尝了几个红枣,开始和老人拉呱起来。
奶奶人干净利索,快人快语,看来是家里的“一把手”,开始聊天大爷便退到了门框处,奶奶告诉我们说有2儿1女,大儿子一家现在县城生活,二儿子和女儿都是本村农民,他们老两口的地都分给了孩子,大儿子虽然在县城工作,家里也有少量的花椒地,一大家子人非常和睦,前段时间摘花椒打红枣最忙,3家人在一起相互帮忙,一家一家的都收完了,最近孩子们回归各自的生活,家里现在就是她和老伴,和睦家庭事事顺心,就是住在这村子外边心情也舒畅,生活如神仙。
两位老人的房子和小山村还有相当的距离,应当是建在田野里,刘大爷说:“以前老院子就在小山村里,孩子长大后都成了家,按照农村人的习惯就要另立门户,分出去生活,我以前在县里一个单位上班,20年前就退了休,农村长大的人闲不下来,回到村子里又干起了老本行,承包土地种庄稼,做老人的要明智,给孩子给自己都要有空间,也是为了干活方便,索性就在在家的果园里搭了2间小房子,就把家搬到了这里。”
刘大爷的果园里中品种不少,有枣树,有果树,有葡萄,有梨树还有核桃和杏树,甚至还有个菜园子,老人家很仔细,收回来的核桃和红枣都高挂在屋檐下,这是山里人保存干果的一种特殊方式。
“住在这野外树林里,是最好的地方,古时候我们这中条山里就有许多的隐士高人,人老了回归田园生活最好,空气新鲜,自由自在,耕种几亩薄田,有吃有喝,无忧无虑才是小神仙。”
奶奶说:“70岁以前我俩还种果园,原本家里就不差钱,他爸有退休金,一个月三四千元钱呢,这足够我们两个生活了,以前种地就是给孩子们贴补,现在他们都能行了就不用我们操心了,住在这小果园里,干活就是为了活动身体,自己给自己找干的,只有到了打枣摘花椒全家出动的季节,我们才会给孩子当个后勤,他爸招呼招呼,我在家里给他们做个饭,其实他爸就是我家的‘财神爷’,我照顾好他晚年我们两个生活就会衣食无忧。”
中条山里的黄土地上,沟沟壑壑里都有宝,中药材很多,村民们世代都有挖药材的习惯,两位老人家是个闲不住的人,闲来无事就开着电动三轮车挖药材摘酸枣,这不听说今年酸枣价格疯涨,一度达到了10多元钱一斤,他们也采集了不少,昨天站的大半袋子能卖百十元钱呢,当然他们不为赚钱,就图个乐呵。
说话间两位老人也没有吃饭,我们一再劝说他们先吃饭,可是老人家并不着急,奶奶反而拿出两个大馒头请我们吃。
晋南农村传统的柴火馒头一般做得都很大,一个大馒头的直径在20MM左右,酵面馒头很香,一般人一顿就是一个。奶奶今天刚刚出锅的大馒头有60个,听她说不出一周就吃完了,我们有点惊讶,觉得不可思议。
奶奶解释说:“我基本是一周蒸一次,我们两个一顿就吃一个多,60多个1个月我们都吃不了,蒸下的馒头都给孩子们留着,他们回家来就拿上,村子里的孩子干活没时间也来拿上,孩子们都喜欢吃我蒸的大馒头,现在我身体好能干得了,他们愿意吃就给他们蒸,我也是从年轻过来的,以前也喜欢我妈蒸的馍,那是家的味道,母亲的味道。”
两位老人的2间住房分里外,外边的是客厅,里间是卧室,奶奶是个勤快人,手脚利索,很爱美,不大的房间里让她收拾得非常漂亮,极简的几件旧家具,摆放的整整齐齐,前面上挂着花篮和自己做的十字绣作品。
刘大爷对现在的田园生活非常满意,他说:“现在社会好,人民安居乐业,尽管有个YQ干扰,可是对农村人来讲不是太大的问题,该干啥还干啥,比如我这里就更美,和平时没啥两样,在我的果园里就是我们两个,又不乱跑,不给国家添麻烦,按照自己的生活节奏走着,可以说远离病毒,你们说说,这里是不是个神仙光景啊。”
老人家的田园生活有滋有味,后半辈子也不打算离开。
“再过几天就到霜降了,柿子要熟了,也到了一年一度的加工柿饼的季节,那个时候我家的小园子会更漂亮,前边的这个小小打麦场上就是秋天的色彩,会摆满销了皮柿子,到时候欢迎你们再来做客,让你大妈炒上几个菜,我们也来个‘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你们说好不好?”临走的时候,刘大爷对大家发出了邀请。
张老师对老人家的酵面大馒头情有独钟,离开的时候奶奶送给她2个,这可把她高兴坏了,她说这是久违了的妈妈味道,在城里很多年很少能有这样的馒头吃了。
老人的一锅60多个大馒头,1周吃完并不是他们两人,而是一家人,其实孩子们喜欢吃的不单单是白面馒头的香味,那面香里是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是一种对家的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