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本报两会报道组记者朱晓波
聚焦两会
当前,包括钢铁行业在内的制造业正在大力推动智能制造。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支撑,工业软件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工业软件的发展对当前我国实现制造强国战略和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制约。当前我国工业软件核心技术无法做到自控,自主工业软件的缺失极有可能导致产业发展主动权的丧失。”全国*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主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表示。
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存在“卡脖子”风险的核心工业软件,钱锋建议设立重大科技专项,持续进行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应用验证和迭代升级。
钱峰介绍,中国制造业规模约占全球的30%,但工业软件的市场份额不足6%。至今,国内80%的规划软件、50%的制作软件、95%的效劳软件无法做到自主可控。而过度依赖国外工业软件,意味着产业活动只能沿着国外的知识体系、技术路线、设计思想和管理经验进行,会导致我国制造业被锁定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
钱峰认为,目前我国工业软件行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关键技术、需求结合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对部分工业软件的核心算法尚未掌握,工业应用需求结合不紧密,国产工业软件多为标准化通用型产品,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工业实际业务与特定场景需求。二是市场成熟度较低,企业竞争力不强。市场对国内产品的信心不足、认可程度总体偏低。三是产业价值链仍不完善,新兴产业环节主体缺失。四是工业软件产业所需复合型人才稀缺。五是工业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滞后。为此,他建议:
第一,要建立工业软件核心技术体系。一是加快建立标准体系,制订工业软件集成、评测标准;建立工业云、工业大数据标准体系,制订工业云领域基础及关键技术、服务标准,以及数据质量、数据共享和交易等工业大数据标准。二是围绕环节需求,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突破工业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瓶颈,推动中高端数控系统、伺服系统和控制系统研发。三是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协同攻关,将关键技术突破、产品规模商用和产业生态培育紧密结合,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上下游环节互动合作。
第二,打造多方协作共赢产业生态。一是出台支持*策,加强云计算、大数据在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构建面向行业的工业云服务平台,建立企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共享机制,提供数据驱动的企业管理、业务协同、能源管控服务。同时,构建服务产品生命周期和制造全业务活动的工业大数据平台,开发云端工业数据处理平台。二是促进软件技术与工业领域深度融合,推动工业软件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工业软件,打造工业领域与软件信息领域的技术交流与需求对接平台,鼓励发展与工业领域紧密结合的定制化软件与解决方案。三是积极鼓励建立工业软件产业园,通过行业补贴、税收减免、优先解决户口等立体手段,吸纳创业企业、人才进驻园区。
第三,营造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环境。一是完善税收优惠*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策扶持。二是完善软件价值评估体系,制订并推广软件价值评估规范,开发软件定价工具。三是加强对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做好正版软件预装和软件正版化工作。四是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软件工程、软件评测、软件质量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
第四,完善软件人才培育培养机制。一是推进信息技术新工科和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具有世界水平的软件领*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创新团队。二是推动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培养机制,构建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体、继续教育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建立适应软件产业发展需求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人才评价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知识产权共享与利益分配机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