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聚智,创新发展
年11月7-8日,CIE第四届中国IT教育论坛在珠海召开。
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类专业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指导,《计算机教育》杂志社、国软教育研究院、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智能应用服务分会主办,中教全媒体、拉勾网承办,新华三集团、广东计算机学会高职高专分会、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业出版社协办。
中国IT教育论坛是中国IT教育知名品牌之一,参会嘉宾和代表都是计算机教育专家和教师,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交流专业平台。链人国际作为区块链产业人才综合服务领先品牌,受邀参与本次峰会,分享链人国际在区块链技术人才教培和产业学院建设领域积累的实战经验。
产教融合,智算未来
IT教育领域的专家、高校领导、计算机及相关专业院系院长、系主任、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企业家、产业学者、IT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等余位嘉宾和代表相聚珠海。
一天半的论坛日程中,二十多位嘉宾共话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方法,围绕前沿技术交流、人才培养、人工智能类专业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双高建设、软件专业群建设、产业学院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精彩太多,摘录部分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博士、教授王泉:
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应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教学融合。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构建“德育为先、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素质为要”的四位一体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过教育教学业务类数据采集系统、学生课外素质拓展数据采集系统构建数据为核心的学生评价体系;通过双师型课堂教学和智慧教育平台,打造自助式实验环境,构建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推进基于AI技术的课堂革命。
教育部全国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古天龙:
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分类发展,培养不同类型人才。
国软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智能应用服务分会秘书长邱钦伦:
中国软件行业校园招聘与实习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双万计划:1万家雇主对接1万名来自传统强校和特色高校软件相关专业学生。
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国家教学名师、CCF会士、原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何炎祥:
工业软件是改革开放以后,唯一一个与国外同行不断拉大差距的技术领域,工业软件和芯片是中国制造的“软”“硬”两把利剑。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基于国产芯片的国产化PC/服务器产品。
高校(含职业高校)的教科书、课堂教学、实验设计、实习实训项目应围绕国产芯片和基础软件讲授和展开,让学生在校直接使用国产IT产品或系统。
新华三大学副校长刘小兵:
新华三芯云产业学院通过实训方案、教学产业资源与教学工具平台、新华三技术认证体系、X证书与新华三行业认证证书、认证考试服务中心、教师赋能与研修、科研课题合作、就业联盟生态等丰富内容构建深度产教融合模式。
下一步,新华三将在人才培养、师资培养、科研合作、示范校打造、人才输送方面做更多探索。
教育部全国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傅育熙:
在开放体系的教材建设上,打造面向部属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材系列;面向地方院校,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教材系列;面向应用型本科,与企业合作完成的实践教材系列。
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数据学院院长李灯熬:
大数据学院的专业特色是交叉性+应用性,在产教学研深度融合上有特色明显的新工科学院,包含六个实践学分:科技竞赛(2分)、科技实践(2分)、科技创新(2分)。
希望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产学研贯通式办学新体系的积极实践者和伟大发明人。
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许静:
学院的长期战略是成为国际一流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培养智能科技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举措:
完整的学科和课程体系结构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科研育人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
推动学术交流,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准;
实践能力是智能科技人才的生命线。
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副院长、博导、教授,深圳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李坚强:
新工科人才培养建设的几点重要思考:
如何更好地落实新工科;
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校企双方);
人工智能退潮后何去何从。
广西科技大学启迪数字学院执行院长、启迪双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振挺:
启迪数字学院打破高校封闭教学壁垒,从翻转课堂到翻转学校,把教育和产业融合起来,实施“学历提升+职业训练”模式,学校与企业“双向融合”培养人才。
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副院长杜煜:
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在产业发展与就业、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和资源建设三个方面面临挑战。
上海电力大学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毕忠勤: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是高校和企业的共赢点难以统一。
学分置换的学生实习模式的优点是
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解决学业完成与实习的冲突;
实现高校学生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共赢点统一;
拓展学生就业方向;
部分解决高校师资紧张问题;
相对固定的合作单位为长期合作奠定基础。
在企业课程进培养方案(线上线下混合),企业技术主导暑期夏令营,校企研发项目合作,建设企业校内实习基地等方面进一步拓展。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原校长,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指委委员张连绪:
推进课程思*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推进课程思*建设是教师职责和专业教育回归的内在要求。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忠明:
软件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
软件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规划;
专业群大类招生分类精准培养模式改革;
德技并修;
模块化课程体系;
教学标准研究与开发;
基层教学组织改革;
建设“云中课堂”打造教学共同体;
构建项目化教学“数字工场”;
教育大数据平台—质量评价与改进。
中国高技术服务业联盟秘书长王建峰:
产业学院五大模式:
利益共同体—合伙人模式;
产教融合共生生态系统;
资源聚合型;
专业服务型。
产业学院的运营逻辑是基于人才联合培育的产业孵化模式,本地化教育投入撬动本地化产业发展,高服产业学院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格力明珠产业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教授马维旻:
格力明珠产业学院紧密对接格力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进行新专业建设和专业调整。通过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师对企业的认识,开拓教师的专业视野。
格力明珠产业学院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为: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的提炼和创新;企业教师的授课安排和鼓励措施;针对格力岗位需求开展新课程建设、旧课程改造;教师下企业实践时间安排。
链人国际联合创始人、前众安保险技术架构师、全国首批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认证区块链讲师陈晔:
现代产业学院通过与产业接轨程度、培养体系颗粒度、人才引导来创新人才培养;通过专业化、体系化、国际化、产业化提升专业建设质量。现代产业学院通过师资多元化,持续学习、持续考核,师资知识体系标准化,完善等级激励机制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
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