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豫西拍摄的时候,顺道去看望我们的老熟人蔡大爷,地坑院里的柴火灶上,笼节呼呼地冒着热气,锅底的瓦片还在咯哒咯哒的响着,这熟悉的声音不禁让人回忆起小时候家里蒸馍的场景。问起大爷这锅里蒸的啥好东西?大爷笑着说,你们几个今天算是赶得巧,我刚好在家蒸馍馍,还蒸的有甜米,你们等上一会再有20来分钟馍馍就熟了,一会热馍馍夹上我腌的咸菜萝卜丝吃起来美咋啦!
说起白面馍馍,蔡大爷回忆起以往的岁月
蔡大爷说小时候能吃饱饭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愿望,这白面馍馍那时候可没敢想过,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没吃的,整天就是窝窝头,窝窝头里面是树叶菜叶啥也有,就这还吃不饱。遇上灾荒年连窝窝头都吃不上,自己小时候给别人家喂牲口,饿得都偷吃过黑豆豌豆,偷偷抓一把放嘴里嚼起来满嘴的豆腥味,那时候也觉得最好的美味。
自己打小饭量就大,从记事起就没吃饱过饭,整天脑子里想的都是吃,村里人以前见面了都问:吃了吗?自己记得吃得最饱的一次,就是十几岁时候和村里几个娃晚上在水库里偷偷捞了一篮子的鱼,几个人就在水库边的破房子烤着吃,没盐没调料,几个人硬是吃完了一篮子的鱼,那叫一个顶饿啊,连着两天都不知道饿。那时候肚子里都没油水,有个娃吃完连续拉肚子,差点起不来床,这也成了他们之间不能告人的笑柄。
80年代土地下放以后,老百姓的生活彻底得到了改善,交完公粮家家户户也都还有不少余粮,逐渐的家家户户都能吃上白面馍馍了。我这耕种了一辈子庄稼地,如今还耕种着十多亩土地,如今国家*策好,不用交公粮还别贴钱,地里产的小麦留足自己吃的都卖了,玉米也是留上养鸡喂骡子的全都卖了,地里产的粮食也是我老两口一年的收入。
说笑之间馒头也熟了,蔡大爷揭开了笼节,伴随着热气腾腾的蒸汽,白面馒头的特殊香味扑鼻而来,中间还夹杂着柴火的烟味,让人回忆起小时候每次母亲蒸馍的时候,热馍馍蒸出来也没有啥菜,捣上一碗大蒜浇点熟油,或者是夹点油泼辣椒,吃起来那叫一个美,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啥也不缺了,再如法炮制却也吃不出儿时的味道了。
蔡大爷蒸馒头不用笼布,用的是玉米衣,秋季收玉米收集起来洗净晾干,备足一年的用量,纯天然绿色环保,还不用洗笼布,蒸出的馍馍也有一种天然的玉米衣味道,这也算是一举三得。这一锅蒸了有三十个馒头,蔡大爷说自己饭量大,这馒头蒸的自然也大,一顿饭吃2个馒头不在话下。
热情地蔡大爷拿出刚出锅的馒头让我们吃,说这大白馍馍你看看多美,吃不了一个拿半个尝一尝我心里也高兴,这些馍馍可都是酵面馍,我从来不用发酵粉,那玩意蒸出的馍馍不好吃,别看我这馍馍没馍铺卖的白,但是咱这可是里面啥也没有,纯天然的小麦面粉。
说着又端出来了一大碗腌制好的萝卜丝,非让我们夹些萝卜丝吃,说自己和老伴如今身体还行,不愿意给孩子添负担,如今还生活在地坑院里,粮食和油葵都是自己地里的,从来不缺,你看看我这菜里多少油,吃起来可香啦。
说话之间蔡大爷2个热馍馍已经下肚,掰开了第三个。大家直呼大爷好饭量,大爷笑着说,能吃才能干,没个好饭量咋会有好身体,自己年轻时候一顿最多吃过8个馍馍,还是村里以前蒸的老式“半截砖”,不是现在的圆馍。如今虽然年纪大了,饭量不如从前,但是在我这个年纪,我这饭量还是杠杠的。
以前蒸馍做饭都是老伴的事,如今她年纪大了,还有高血压,只能做些简单的饭菜,这几年蒸馍的任务落到了我手里,今天乡里有集市,老伴去赶集了,我不喜欢凑热闹,就留在家里蒸馍馍了,还是我自己蒸的馍馍好吃,面硬揉的到位,大火蒸的时间也长,越吃越香,就是没有菜,热馍馍我我也能一口气吃上三个。
一锅馒头让蔡大爷回忆起了很多事情,和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土地和粮食在他们这一代人心里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更是深知粮食的来之不易,年近80岁还养着一头骡子耕种着十几亩土地,如今的耕种土地早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对于土地和粮食的不舍和情怀。
其实像他这样的年纪,能干这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有个知冷知热的老伴相伴,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的养老方式。在这里祝福蔡大爷身体健康,按照自己的喜欢的方式继续耕种着难以这个舍得土地,在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地坑院里快乐地度过自己的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