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早上通常是在一片雾霾,一阵车鸣声中开始的,然而,农村的早上,往往是在一袅炊烟中开始的。
对于奔波忙碌在城市中的年轻人来说,早餐可能就是路边的煎饼果子等等小吃,而在农村,通常是以热乎乎的大馒头开启一天的繁忙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馒头作为一种主食,据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因为诸葛亮不忍牛头羊头祭祀,于是便研究出了馒头以此来替代,从此便流传至今,也有将近年的历史了。
也许,现在来说,馒头已经是一种寻常可见的食物,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对于父辈的人来说,这是记忆里最美味的东西!
每到六七月份,麦子成熟的季节,拿着镰刀,挂着毛巾,背着水壶,拉着两轮车到地里去割麦子。
割麦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金灿灿的麦子地中,猫着腰,左手握住麦秆,右手拿着镰刀,长时间的弯腰,重复化的动作,一点点的消磨着人的体力和意志,特别是两点到五点的时候,太阳*辣辣的热,体力也一点点的耗尽,哪儿还顾得上苦累,只想快点儿割完,快点儿了事,到了*昏时分,天气微微凉快一些了,麦子也终于割完了,就这样一天的光景,原本金灿灿的一片变成光秃秃的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割好后的麦子发放在一旁,用麦秸秆把它捆成一堆堆的放到两轮车上,统一拉到“场”(打场的场所,通常是在离家近的通风良好,阳关充足的空地或者直接走麦子地头)里打场压麦(把收割下来带壳的粮食平摊在场院里,用马拉磙子,或者用小型拖拉机,碾压这些粮食,使之脱去外壳,这一系列活动就叫打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个时候,没有现在的机械工具,打场压麦只能靠人力畜力,先把一捆一捆的麦子用铡刀铡,然后再平摊在麦场上,用马或者骡子拖着大大的石磙子反复辗轧,至少要轧两场(十几个来回为一场),轧好以后将麦秸收好,最后一步就是扬场,将麦粒与麦渣区分开来。然后进行暴晒,便于贮存,由于天气的原因,通常晒麦子是要分多回进行的,将麦子晒好贮存起来通常需要半月左右的时间,晒好的麦子要先交公粮,交完公粮剩下的才是自己家里可以贮存食用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是这个原因造成了馒头的得来不易,一年通常吃不了几次馒头,每逢过节,谁家有喜事的时候,就将贮存的麦子拿出来送到磨面厂,磨出的面粉通常是黑*黑*的颜色,不像现在一样雪白雪白的,磨好的面粉,加入井里甘甜的泉水,轻轻地反复的揉捏,最后捏出一块黑*的面团,放在一边醒(发酵)一下,醒的时间是很重要的,它可是决定馒头口感的一部分。醒完以后,再掐成一小团,一小团的,仿佛来回揉捏三四次,才能做出一个“没脑门子大馒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用一米直径的大铁锅做的馒头是最美味的,在烧火的炉头中放入麦秸等农作物,看着烧的旺旺的炉头,心里满是期待和开心,馒头蒸熟揭开锅盖的一瞬间是最兴奋的时候,也是馒头味道最集中的时候,揭开锅盖,一股小麦的甜香和酵母的醇香混合交杂,顺着热气飘进鼻孔,流进味蕾,醺醺然的感觉,就像喝醉酒一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
刚出锅的馒头,不需要任何就菜,就能吃上半个,但是,刚出锅的馒头,热度极高,咬一口都会烫了嘴,所以说“性急吃不了热馒头”,待馒头不那么烫人的时候,就是可以享用的时候了,微烫的温度刚刚好,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一下大馒头的重量,实实在在的感觉,然后,再闻一闻,感受一下扑鼻的麦香感。
实图拍摄
最后就是,掰一掰,感觉一下那股嚼劲和柔韧。放到嘴里,大口大口的吃,鲜嫩酥软,很有嚼劲,最诱人的就是大馒头传递出来的那股麦粉的香味,是一种自然的食物的气息,是一口一口的筋道,是麦芽余留在舌尖的香甜,是对土地和食物的感恩,更是一番劳作之后的慰藉,是那个年代的享受,更是父辈们童年的回忆!
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现在这个时代,物资越来越丰富了,人们不用为食物那般辛劳了,但是,机械化的设备,却造不出父辈们回忆中的味道,在现今这个愈发智能化的时代,手工制造的东西越来越少,就像馒头一样,是,现在馒头触手可及,遍地都有,但是父辈们回忆里的那种铁锅大馒头,确是少之又少。
实图拍摄
现在最为出名的铁锅大馒头就是青岛胶东地区的王哥庄铁锅大馒头了吧,据说,这个地方制作馒头的工艺至今有百年的历史了,一个馒头,一代一代的传承,在这个机械化的市场中,增添着丝丝人情的味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哥庄铁锅大馒头是纯手工制造的,从和面,发面,揉面到蒸煮,馒头要做好面粉,水质,发面的时间,揉面的力道手艺,到最后蒸煮的时间都是有讲究的,也许就是因为这崂山泉水和面,百年传承的手艺,手工揉面特有的人情味,才让王哥庄铁锅大馒头如此出名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体验父辈的童年,感受妈妈的味道这就是王哥庄大馒头给我的切身体验!
更多美食详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