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基础以及生活经历着手,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年龄规律,选择适合他们的材料。教师所选的材料要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还要涉及教材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利用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自主学习。
中国论文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自主学习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关于学生的学习机制,认知心理学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能够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根本原因就是主体的主动构建,只有当学生这个认知的主体能够意识到他会对学习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决定学习的成效时,才有可能完成主动构建。并且,如果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进行分析,知识是一种情境化的产物,从非概念水平上来说,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感知比概念化的知识学习更加重要。当我们将认知的主体放置于一个充满了吸引力的情境中,并为他们设置足够的充满内驱力的问题时,认知主体的主动性就会得到激发和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精心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使学生对于学习的感受逐渐从好奇转变为兴趣,最终升华为理想,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利用趣味浓厚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都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好胜心,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进行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所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些形式新颖、趣味浓厚的问题情境,利用精心设计的小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对于新知识的求知欲。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乐问、好问、想问,他们会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进行积极思考,养成问“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的习惯。
如进行《年、月、日》的学习时,笔者没有直接引入新知识的学习,而是为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利用故事情境进行新课的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看过《熊出没》这个动画片吧?今天老师再给你们讲一个熊兄弟的故事。一天,熊大正在熊洞里睡觉,熊二咆哮着跑进来,冲熊大说:熊大,你欺负俺,毛毛每年都过生日,吉吉也每年都过生日,俺都12岁了,你才给俺过了三次生日。俺不干,俺不干,俺也要每年都过生日。熊大听后很无奈地对熊二说:笨蛋,不是俺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并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啊!”熊二愣住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熊二不能每年都过生日吗?轻松幽默的小故事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新知识的导入也就水到渠成了。
由此案例可以看出,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浓厚的趣味性的情境性问题,让学生积极展开探索,培养他们的适应性,以开放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必需的指导,精心为学生设计支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放置一些经过巧妙设计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进行知识的学习时产生一定的认知困惑,激发他们的探索与反思。当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了必要的认知冲突后,教师就可以通过简单的指导使他们完成新知识意义的构建。这样做,就能顺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学生顺利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掌握旧知识,发现新知识,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就是要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走入学生的生活,走入社会。教师可以选取学生生活的某一场景,并以此作为学生观察客体,让学生对其进行观察或回想。教师要用精确、贴切的语言对这些典型的场景进行描述,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重现此场景,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如学习“厘米”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铅笔,文具盒等,学习“米”时,笔者就带领学生一起去操场上走一圈,体验一下400米是什么样的概念。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将生活气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为学生创设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
对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设,新课标对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数学课程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宣传,题材要广泛,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目光放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上,多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从那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事物入手进行场景的设计,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收到更好的效果。如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学习时,笔者考虑到了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设计了一个与他们的生活相关的问题:小明家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地,地里面种着菠菜。他家养的鸡想要吃菠菜,你能不能帮小明想一个好办法,让鸡吃不到菠菜?学生经过讨论,想出了围篱笆的方法,笔者继续提问:需要围一个多长的篱笆呢?篱笆的长度和菜地的什么是相关的?这样就顺利引出了周长的概念,为学生进行周长计算的探究做好了准备。
三、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什么是问题情境呢?从心理学上来说,它是学生对学习目的有了一定的感知,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达到该目的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教师要利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心理,使这三者产生一种“不协调”的状况,并为学生的求知设置一定的障碍,使学生在认知方面产生不平衡与失调,进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以高涨的情绪推动和激发学生的思考与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思维和认知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知识运算的过程,体会知识的形成,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的来说,指引学生抓获生活情境,解决数学难题,使数学教育接近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数学材料,体会生活里遍地有数学,它的每一处都存在美感,缩小它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增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而且还感受到了数学的意义,同时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郭跃琼.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数学思维[J].新课程学习:上,2012.
[2]张定万.浅谈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探究[J].读写算,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