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科哪里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文章转载自中信出版集团(citicpub)
作者:阿信
最近,肉夹馍迎来了“馍生”的高光时刻,一周内接连上了三四次热搜。
事情的起因,是陕西潼关肉夹馍协会状告了全国多个小吃店,要求这些做肉夹馍的小店必须加入协会、交会费才能继续使用“潼关肉夹馍”这一商标,否则即为侵权。
正在人们担忧家门口的小摊不保时,国家知识产权局叫停了这场“维权”,称该协会无权收取加盟费,全国各地的小店仍可以正当使用“潼关肉夹馍”这一集体商标。
在肉夹馍风波中,不少人突然发现,是以前小看了肉夹馍,这种街头巷陌随处可见的小吃,非但有商标,仔细一查,它竟然还是陕西的省级非遗项目!
不过,广大吃货们还有一个更关心的问题:到底什么是正宗肉夹馍?
到底什么是正宗肉夹馍
每一个身在异乡的陕西人,看着全国街头遍布的“xx肉夹馍”,都会暗自摇头:不够正宗,和我们陕西的差太远了。
但要说到底什么才是正宗肉夹馍,地道的陕西人内部也能吵翻天,因为,肉夹馍确实不止一种。
先说说这次风暴中心的潼关肉夹馍,顾名思义,起源于潼关这个地方。
潼关县位于关中平原的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素有“三秦锁钥”“四镇咽喉”之称。
潼关古城。图源:潼关县人民*府
潼关自古以来就是*事重地,于是,潼关肉夹馍的诞生也颇具*事传奇色彩。
据传闻,初唐年间,李世民带兵打仗路过潼关,下马吃了潼关肉夹馍后大为赞誉:“妙哉!吾竟不知世间有此美食矣!”此外,还有肉夹馍曾经是古代*粮之一的说法。
或许这些故事只是后世的美化,但对今天的潼关人来说,不论春秋冬夏,吃上一个肉夹馍,是最简单最易得的满足。
潼关人习惯把肉夹馍简称为肉馍,正宗肉馍用的是脆酥的千层饼和醇香的卤肉。
千层饼的制作十分讲究,它不能用面团直接揉成,而是要把面团搓条,再卷成饼。只有这样,最终烤制的千层饼才能层次均匀,金*酥脆,一口咬下去,香得掉渣。
图源:渭南文化和旅游局微博
而卤肉要历经数十种调料炖煮而成,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潼关肉夹馍的吃法上,讲究是热馍夹凉肉,馍必须是热腾腾刚出炉的,可以肉等馍,但不能馍等肉。
当潼关肉夹馍勾起了全国网友的馋虫,西安人也坐不住了,积极在冲浪一线热心科普:我们西安的腊汁肉夹馍才最正宗!
腊汁肉夹馍,选用的是白吉馍和腊汁肉,从馍到肉,都和潼关肉夹馍不一样。
腊汁肉的“腊”并非腊肉的“腊”,它是十多种香料和腊汁老汤慢火熬制而成,软糯浓郁的猪肉,“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含油”。
图源:《舌尖上的中国》
而白吉馍出炉时,也是赏心悦目极了。“铁丝圈、菊花点,背面虎皮色一片”,精准描述了白吉馍表面焦*诱人的烘烤纹路。
烤制中的白吉馍。图源:《舌尖上的中国》
西安腊汁肉夹馍的美味,曾令作家贾平凹久久回味,他在《舌尖上的西北》中写道:
“食腊汁肉单可吃,下酒佐饭亦可,然真正欲领略其风味,最好配刚出炉的热白吉馍夹着吃,这便是所谓的肉夹馍。”
当潼关肉夹馍和腊汁肉夹馍为了谁最能代表陕西而争论不休时,别忘了还有回族腊牛羊肉夹馍。
这种肉夹馍选用的是饦(tuō)饦馍,馍用酵头发面,麦香扑鼻,绵软中透出淡淡的甜味,它也是羊肉泡馍中的主角。
腊牛羊肉自然也是选用上乘精肉,慢火煮制,肉质松软,咸香不腻,再加上馍的平淡,更加凸显出肉的醇香。
给陕西人一个馍,就能夹起整个宇宙,这绝非虚言。
陕北不仅能吃臊子面,也能吃到岐山臊子肉夹馍;荷叶馍加上糯米蒸肉,就成了笼笼肉夹馍;榆林地区还有特色的猪头肉夹馍……
尽管每个陕西人都有自己偏爱的某一种肉夹馍,但有一个动作,可以让全陕西的朋友都瞬间团结一致,那就是往肉夹馍加青椒。
在陕西人眼中,肉夹馍是两种食物的绝佳组合,绝对容不下第三种食材的“乱入”。
还有比加青椒更离谱的。图源:网络
正宗的肉夹馍非但要保持肉+馍组合的“纯洁性”,甚至吃法也有“正宗”之说。
据一位多年制作肉夹馍的老师傅称,吃肉夹馍的准确姿势,应该是水平持馍,从两侧咬起。这样可以让肉汁充分浸入馍饼,不然油脂从馍饼中渗出,随时可能会爆汁。
但不管是什么肉夹馍,阿信写到这里,口水已经淌了一地,毕竟,肉夹馍是真的好吃。
谁是历史上的第一“夹”?
当全国各地都为肉夹馍这道历史名吃而沉醉时,一个好奇也顺势出现:智慧的陕西人,究竟怎么发明了这种看似简单,实则经典的吃法?
如果分别追溯馍和肉的历史,那就太远了。
比如腊汁肉,根据《缃素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今之腤肉谓之寒,盖韩国事馔崇尚此法。”
意思是战国时期,“腊汁肉”被称为“寒肉”,位于秦晋豫三角地带的韩国已经能制作腊汁肉了。
图源:《舌尖上的中国》
而馍的起源同样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在漫长的中国饮食历史中,广义的馍是饼类面食,既包含了馒头,也可以代指后来由西域传入的胡饼等。
所以,在肉夹馍的历史中,重要的是这一“夹”,究竟是哪位天才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夹”?
关于夹的吃法,最早的记载是唐人刘餗撰写的《隋唐嘉话》/p>
“太宗使宇文士及割肉,以饼拭手。帝屡目焉,士及佯为不悟,更徐拭而便啖之。”
意思是唐太宗让宇文士及切肉,宇文士及一边切碎熟肉,一边多次用饼拭去沾在手上的细碎肉沫,正当太宗疑惑侧目时,宇文士及把屡次擦手的饼吃掉了。
这件事在后来的《新唐书》《次柳氏旧闻》《太平广记》《酉阳杂俎》等历史文献中均有类似的记载。
只不过,有些书中的版本,是唐肃宗当太子时给父亲唐玄宗割肉,以饼洁刀后吃掉了这个“肉夹馍”。
大概就是这个动作。图源:《舌尖上的中国》
史官的记载、文人的传颂,都是将这件事作为了宣传君主节俭美德或臣僚聪悟的典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记载下了唐饼的一种新做法和新吃法。
在《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中,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利华提出,饮食风俗存在上行下效的文化势位。
所以,当“肉夹馍”有了“宫廷饮食”的光环,自然会引起文人墨客、民间百姓的争相效仿。
而肉夹馍的美味,征服了直爽的关中人,它能历经数千年代代相传,成为一道历史名吃,也就不足为怪了。
围绕肉夹馍展开的另一个疑惑,就是它的名字。
逻辑上,明明是馍里夹着肉,为什么它叫肉夹馍而不是馍夹肉呢?
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是,在陕西方言中,“馍夹肉”发音很像“没加肉”,不利于叫卖,故以“肉夹馍”来命名,同时店家也是为了突显其主要食材———肉,故命名之时将“肉”置于最前,以吸引食客。
也有说法认为,肉夹馍是古代汉语语法的遗存,是“肉夹于馍”省略了介词“于”后的形式,但有学者考据后,古语中并无“肉夹馍”或者“夹馍”用法,仅有“馍馍”的说法。
于是,又有学者提出了“夹馍”是一个类似“夹层”“夹板”的单独词,肉夹馍是“肉”+“夹馍”的偏正式结构。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肉夹馍是宾语前置现象,初始形式应当是“夹肉馍”,即为“肉夹”是“夹肉”的宾语提前。
肉夹馍到底是如何命名的,虽无定论,但围绕这种不起眼的街头小吃,也让人们意识到了一种特殊而有趣的语言现象。
最触手可得的思乡慰藉
年和年,潼关肉夹馍和西安肉夹馍先后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到“非遗”,人们总会想到那些古老的、即将失传的手工技艺,肉夹馍遍布大街小巷,何以能成为非遗?
图源:陕西省艺术馆
非遗并不一定高大上,几块钱一个的肉夹馍,同样有着鲜明的陕西印记,它能联结起身处各地的陕西人,让人们咬一口馍,就能泪流满面。
就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小吃,它是属于市井的,它无法被标准化、流程化,因为它凝聚的是人心与生活。
当在寒冷缺氧的珠峰上勘测时,当医护人员驰援武汉抗击疫情时,当孤身一人在大洋彼岸求学时,每一个地地道道的陕西人,最想吃的,无外乎这一口朴实的肉夹馍。
所以,即便嘴上说着“这一点也不正宗”,下次再看到路边的肉夹馍小店,陕西人还是忍不住走进去,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最触手可及的思乡慰藉。
肉夹馍是陕西人对香气最初的认知,对酥脆倔强的坚持,是出门的牵挂,进门的诱惑。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而能让直爽的陕西人耐心等待的,大概只有肉夹馍了。
责编:刘海波
审校:裴岚
终审:孔平